牛樟芝护肝系列
—肝硬化
肝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一个消化器官,其的功能主要有合成、代谢、分泌、排毒。因而肝脏一旦出现问题,就很有可能危及全面性的健康,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从而给人体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因而很多医生认为养肝就是养命。
在我国,肝硬化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年发病率末17/10万,多见于20-50岁男性,其中城市男性50-60岁的患病者的病死率高达/10万。
1.肝硬化概述
肝硬化是在肝细胞广泛坏死的基础上产生肝脏组织的弥漫性增生,形成结节、假小叶,进而使肝脏结构和血供遭到破坏。
(1)小结节性肝硬化
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及厚度增加。肝包膜增厚,且表面弥漫大小相等的颗粒。光镜可见假小叶生成,中央静脉缺如,位置偏移或增多。
(2)大结节性肝硬化
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表面有异样结节和塌陷区,结节直径多大于3毫米。光镜下可见不同形状假小叶被纤维间隔分割。结缔组织可见汇管区聚集,并伴胆管增生和单核细胞浸润。
(3)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
大小结节的比例相同。
2.肝硬化基本病因
(1)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及少数戊型肝炎均可进展为肝硬化。持续性的肝炎病毒、中重度肝脏坏死、纤维化。不同类型肝炎叠加可加速进展。
(2)酒精性肝病
慢性酒精中毒会导致肝硬化。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长期胆汁淤积
分原发和继发的胆汁肝硬化。高浓度胆酸和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可加速肝细胞变性。
(5)药物和毒物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叶酸类抗肿瘤药、异烟肼等)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砷、四氯化碳)
(6)肝脏血液循环障碍
肝内长期淤血、缺氧、使相应区域肝细胞坏死、纤维化、进而进展成肝硬化。
(7)遗传和代谢疾病
肝豆状核变形、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8)免疫紊乱
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均可发展成肝硬化。
(9)寄生虫感染
血吸虫的卵阻塞特定区域的静脉,可能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先关纤维组织增生,发展为血吸虫性肝硬化。
(10)不明原因引起的隐源性肝硬化
3.肝硬化典型症状
(1)代偿期
①1期:无静脉曲张及腹水;
②2期:无腹水,但内镜可见食管静脉曲张。
10-20%患者无症状,或有食欲减退、消瘦、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2)失代偿期
主要为临床分期中的3期、4期、5期:
①3期有腹水、无出血、可伴或不伴食管静脉曲张。
②4期以静脉曲张为主,可伴或不伴有腹水。
③5期主要为脓毒血症及肝肾综合征。
这三期均可出现,食欲减退、腹痛、腹胀、乏力、体重减轻;出血倾向;内分泌系统失调;蜘蛛痣、肝掌;雌激素灭活障碍;胸腹壁静脉曲张;黄疸;发热;移动性浊音阳性;肝性胸腔积液;肝性脑病;肝大脾大。
4.肝硬化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
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升高,脾功能亢进者可见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②尿液检查
③便常规
④肝功能检查
⑤甲胎蛋白
⑥病毒性肝炎标记
⑦血清免疫学检查
⑧血清铜蓝蛋白
⑨血清铜
(2)影像学检查
①超声检查
②CT
③MRI
④放射性核素显像
⑤上消化道钡餐摄片
(3)特殊检查
①肝穿刺
②腹腔镜
③腹水检查
④门静脉测压
⑤胃镜
5.肝硬化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①抗病毒药物
可逆转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
②对症治疗和对并发症治疗。
(2)手术治疗
①肝脏移植
②脾切除术
③颈静脉门体分流术
(3)中医治疗
可选用保肝、降酶、利胆、除湿的中药。
(4)抗纤维化药物
(5)前沿治疗
干细胞移植
6.肝硬化危害
(1)由于肝功能严重降低,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肝硬化患者劳动能力降低,甚至需要卧床,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3)肝硬化可能会发展成肝癌;
(4)肝硬化导致的肝功能衰竭和并发症可致死。
7.牛樟芝调养肝硬化的机制
樟芝(Antrodiacamphorata),又名牛樟菇、牛樟芝,属于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薄孔菌属、樟芝种、多年生蕈菌类,是台湾地区特有的一类十分稀少的药食两用真菌。近年来,关于樟芝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学者发现樟芝的活性成分主要有三萜类化合物、多糖和安卓奎诺尔等。樟芝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护肝、抗癌、抗炎和抑菌等功效。
牛樟芝通常会被看成护肝良药。针对肝硬化,牛樟芝主要还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调养肝硬化:
(1)牛樟芝可以明显降低肝脏损伤造成的ALT、AST水平的升高。
(2)牛樟芝能明显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和羟脯氨酸含量,抗肝纤维化。
(3)牛樟芝所含AntcinK通过降低ROS活性和上调细胞抗氧化防卫机制,有效缓解肝脏细胞炎性、纤维性及癌性病变。
(4)牛樟芝能显著抑制LPS联合ATP诱导的THP-1细胞IL-1β、IL-18及TNF-α炎性因子分泌,发挥抗炎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