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癌症报告”中指出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数约为78.2万人,死亡病例数约为74.6万人,其病死率位于癌症病死率第二,其中中国新发病例约占全球50.5%,肝癌死亡总数占全球肝癌死亡总数的51.4%,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肝癌认识的加深,肝癌的治疗方式不断进展(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法),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所上升,但肝癌的整体预后还是较差。
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患者因素、肿瘤本身因素、治疗相关因素三大类。
患者因素
患者的年龄、性别患者的年龄、性别对其预后的影响一直存有争议。多数资料表明患者的年龄和预后有关。青年患者手术切除率和术后存活率较老年患者高,青年患者较中老年患者有更好的肝功能储备,且老年人群由于多个器官功能代偿不足,合并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的基础病较多,手术风险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临床上没有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相对年轻人群预后较差。但也有资料显示青年患者相对于中老年人群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恶性程度高、缺乏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差的特点
还有文献报道女性肝癌患者与男性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肿瘤包膜完整、生存率高、复发率低,预后明显好于男性。
患者的免疫功能机体正常的功能维持,有赖于各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间相互协同、相互制约,以产生适度的免疫应答,既能识别、排除异己,又不损伤正常的机体组织。肿瘤的形成与复发中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国内外资料显示免疫系统能影响肿瘤的生长,而肿瘤细胞可凭借多种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从而无限制的生长。肝癌的转移、复发与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呈正相关。
肝脏状态合并肝炎背景、肝硬化及肝功能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世界范围内约70%-80%原发性肝癌患者伴有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也是影响肝癌预后的最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肿瘤本身因素
肿瘤分期肝癌的准确分期对于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肿瘤分期主要基于肿瘤的大小、数目、有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肝外转移、肝功能状态等。小肝癌较大肝癌有更好的预后,报道单发肿瘤
肿瘤标志物,肿瘤标记物是肿瘤细胞产生的一些结构和数量异常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是机体细胞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分子示踪物,可在肿瘤患者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测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进展、治疗效果、转移和预后进行评估。目前报道的肿瘤标记物有AFP、AFP-mRNA、γ-catenin、CD44、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survivin基因、PTEN抑癌基因、α-L-岩藻糖苷酶(AFU)等。其中AFP是目前比较经典的标志物,长期用于肝癌的辅助诊断、预后的评估。近年研究发现,术前的血清浓度与肝癌的预后具有相关性,AFP阳性的肝癌患者较AFP阴性的差。研究表明,AFPng/mL是肝癌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治疗方法
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主要取决于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科技的发展,现肝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多学科联合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式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中手术治疗、肝移植及局部消融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肝癌局部切除因其本身的局限性,无法对其行彻底的治疗及很难控制肝癌伴肝硬化患者术后伴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既能切除病灶,又能彻底的去除病变的肝脏,相对手术局部切除有较大的优势,有研究显肝癌发生肝移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0%-80%,但由于肝源的限制,全面普及较为困难。手术切除仍是早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有报道指出术后复发再手术的患者生存率和首次肝切除相近,1、3、5年存活率为70%-96%、40%-70%、22%-42%。手术切除过程中的控制,如是否行根治性切除、切缘宽度、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是否输血、残余肝脏体积等也影响着患者的预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