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医院消化科陆伦根李郑红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病理上以肝脏广泛纤维化和小叶结构破坏伴假小叶形成为特征,肝细胞功能障碍和门静脉高压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肝硬化在代偿期仍较为隐匿,因此须要及时、准确的做出临床诊断,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评估肝脏的储备功能,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预测患者的最终临床转归。
1肝硬化的临床诊断
1.1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肝脏广泛纤维化和小叶结构破坏伴假小叶形成为其主要特征。较为遗憾的是,肝脏穿刺病理学确诊大结节性肝硬化仅为40%左右,小结节性肝硬化为60%左右。此外,由于肝脏穿刺为创伤性检查,患者和医生接受度差,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为解决这问题,血清学及影像学等无创诊断技术在近年得到重视,并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便利。
1.2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标志物主要包括反应细胞外基质合成的纤维连接蛋白、Ⅲ型前胶原、IV型胶原、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N-聚糖等;脯氨酰羟化酶、脯氨酸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等胶原酶类;肝功能相关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如AST、ALT、GGT、ALP、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和血小板计数等。
但由于单个的血清学标志物用于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较低,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诊断模型如FibroTest、Forns、APRI、FIB-4、Hepascore、Fibromete、上海肝纤维化组模型及S指数等,大大提高了血清学无创诊断的诊断效率。其中在肝硬化的诊断中,FibroTest、Hepascore及Fibromete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可达到0.92、0.93和0.80-0.94。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