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这是一个隆重的新闻发布会,一项潜心20余年的研究终成善果——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科研成果论著,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给全球医学科技研究提供新思路;在李兰娟看来,在治疗肝硬化的时候,抗生素的使用量应该越来越少。
细菌并非都有害,用微生物原理治肝炎
李兰娟团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这篇论著,简单地说,就是为今后全球的肝硬化治疗提供了发展方向。今后要更有效得治疗慢性肝炎,就可以用到微生态原理了。
在过去,很多肝硬化患者都接受过抗生素的治疗,可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团队发现,这样做并不能带来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抗生素不仅杀死了肠道内的有害细菌,有益细菌同样也被杀死了,肠道微生物是提供人体营养、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先天性免疫的不可缺少的“器官”。
除了抗生素滥用之外,免疫抑制剂治疗、器官移植等手术、肿瘤放化疗、感染等都会造成肠道正常菌群被破坏。
“人体内有1.5公斤的细菌,种类有多种,但细菌并不都是有坏处的。”李兰娟说,“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肠道细菌微生态平衡。”
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了肝病基因集中有79万个独特基因;他们发现了28种与肝硬化病人密切相关的细菌,以及38种与健康人密切相关的细菌,其中多个细菌是肝硬化患者中首次发现;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口腔菌侵入到肠道,而健康人中没有此现象;他们还发现了15个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微生物基因的模型今后不仅有助于肝硬化诊断,还能用于肝硬化疗效的评估。
研究的结果,使得李兰娟和她的团队能清晰揭示出肠道菌与肝硬化的秘密。比如说,今后的治疗思路可以想办法减少肝硬化患者肠道内有害细菌,增加有益细菌;另外,以后诊断肝硬化,只要看看15个微生物的基因就能准确判断了。
破坏肠道细菌微生态,就是损害自己健康
“我们的科研是边转化边进行科研的。”李兰娟说,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已经用于浙大一院对于肝硬化的诊断,下一步,她与团队的工作重点就是研究、制作微生物制剂,更有效地治疗肝硬化。
对于普通人来说,研究成果意味着什么?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记不住肝硬化治疗中的专业名词,也记不住不同种类的细菌名称,但我们可以记住的是:“破坏肠道细菌微生态,就是损害了健康。”
在研究中总结出来的这个理论,不仅仅适用于肝硬化的治疗,李兰娟同样把它用到了传染病救治当中。
比如在去年H7N9爆发的时候,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发现感染者没有胃口,不吃不喝,“肠道内的细菌也是需要营养的,不吃不喝说明微生态就要失衡了。”
除了要对抗病毒、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这些问题外,李兰娟的治疗方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维持微生态平衡,“就是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李兰娟说,“抗生素不仅杀死了坏的细菌,也把好的细菌杀死了,这样的微生态就不能平衡。”
最后的治疗结果,救了不少人的命,浙江H7N9感染者的死亡率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
20年微生态研究结晶,每天喝一瓶酸奶真挺好
这次在《自然》杂志的文章发表,不是一朝一夕而成,是20年微生态研究积累的结晶。
年的时候,作为临床医生的李兰娟就开始了感染微生态研究,这是因为肝病患者尤其是肝衰竭病人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70%以上。患者常有纳差、腹胀、腹泻、内毒素血症及自发性腹膜炎等临床表现,这其中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程度如何,这样的微生态变化与内毒素血症、重型肝炎之间有什么关系?李兰娟想弄明白这些问题。
具体到这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耗费了李兰娟和她的团队近3年时间,他们收集了个来自于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其中98个中国肝硬化患者的粪便样本及83个健康中国人志愿者的粪便样本,研究通过采用了新一代测序技术,产出近GB的序列数据,再经过组装、分析,从中获得万个非冗余的肝病肠道菌群的基因集。
李兰娟院士团队中的一员、本文的第一作者秦楠博士说,“酸奶中有活性菌,对肠道健康微生态是有好处的,所以为了保持肠道微生态,我几乎每天都喝。”
链接:
《自然》杂志创刊于年,是国际上最知名的科学学术期刊。包括期刊、在线数据库和各种服务,涵盖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年《自然》杂志影响因子38.。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