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门诊经常有病人问我“慢性胃炎是有哪些原因引起的?”,也有网友问“我没有幽门螺杆菌,就不会有胃病了?”。今天就与大家聊聊慢性胃炎的那些病因。
什么是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慢性胃炎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和饱胀感。尤其在饭后症状加重,每次进食量虽不多,却觉得过饱而不适,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现象;而有些则是饥饿时嘈杂样不适或疼痛,易饥饿,饭后不久即饿。
出现上述症状,需警惕慢性胃炎。
胃黏膜能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来分解和消化食物,但它们并不消化自身的胃壁,因为胃黏膜还有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破坏的作用,这就是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如果胃黏膜的这种防御能力削弱,胃内盐酸可逆向弥散进入胃黏膜,损伤胃黏膜,久之发生慢性胃炎。喝酒、暴饮暴食、精神紧张和某些药物等等,都可以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
目前慢性胃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认为与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感染、环境、饮食、免疫等因素有关。
1、幽门螺杆菌感染
Hp有鞭毛,在胃内穿过胃壁表面的黏液层,移向胃黏膜,因其有黏附素能贴紧胃黏膜上皮细胞而长期定居于胃黏膜小凹处或其邻近上皮表面繁衍,不易去除。
2、口咽部慢性感染灶
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长期吞咽入胃可导致慢性胃炎。发现90%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胃内有慢性炎症改变。
3、各种损伤胃粘膜的因子
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可明显引起胃黏膜损害。胆汁、十二指肠液反流等等。
4、急性胃炎的转化
急性胃炎后,如果疏于护理,又不注意饮食起居习惯,胃黏膜病变可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5、长期精神紧张、焦虑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工作不顺心,精神紧张,与同事或亲朋好友闹矛盾时,往往茶不思、饭不香,没有食欲,容易出现胃炎症状。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状态,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
尤其是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会导致胃黏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胃黏膜血流量减少,破坏胃黏膜屏障作用;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焦虑,还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入胃。久而久之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
6、年龄因素
年龄与慢性胃炎发病有关,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年龄增加,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黏膜耐受性下降;
7、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慢性胃炎中也有重要作用。如我国北方地区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
另外,环境改变,气候变化,人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经功能紊乱,使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不协调,产生胃炎。
8、免疫机制
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部分慢性胃炎的有关病因,免疫功能的改变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中已普遍受到重视。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均可伴有慢性胃炎。
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的产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胃体萎缩性胃炎相关。
9、某些慢性疾病
如心力衰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尿毒症、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也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有关。
但慢性胃炎不是遗传性疾病,由于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所以家庭成员常常集中患病。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胃炎是胃溃疡的发病因素之一。胃溃疡的发生与慢性胃炎对胃黏膜屏障破坏有关。胃黏膜屏障破坏后可使胃腔内氢离子向胃黏膜内反向弥散而使胃黏膜细胞损害、破坏,从而形成溃疡。
主治医生:河南省医药院
胃肠科主任闫强
闫强,从事消化道疾病临床工作20多年来,医院消化内科进修一年,在河南医学院消化道科进修学习两年,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深入研究。
擅长: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以及消化功能紊乱等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
便秘、腹泻、肚子不舒服?
胃痛、胃炎、老胃病,怎么「养胃」?
任何胃肠道的问题
都可以来问闫主任
联系方式
河南省医医院,治疗各种慢性胃肠道疾病,致力于造福中原一方百姓。咨询/预约-,节假日无休。
长按识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