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指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刺激肝脏而造成的肝弥漫性损伤,肝硬化进展至一定程度、超出肝脏代偿能力时称之为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原位肝移植(OLT)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等终末期肝病的理想治疗方法,但由于肝脏供体紧缺、费用高、免疫排斥反应高等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术为肝硬化患者带来了希望,但BMSCs在骨髓中含量极少且归巢能力有限,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采用中医药招募内源性干细胞的动员方案可促进BMSCs归巢肝脏,对充分发挥中医药维持或改善机体正常再生修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医院肝医院脾胃肝病区年5月—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例,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
A组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
B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1次BMSCs移植术并于术后给予长期抗病毒治疗1年。
C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移植术治疗。
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主要有五项指标分别为: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并记录患者三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临床疗效
治疗期间A组2例患者脱落,B组1例患者脱落,最终A组、B组分别纳入38、39例患者。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59,P=0.);C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A(u=11.43,P=0.)、B组(u=4.92,P=0.)。
表1
1、主要中医证候评分
三组患者治疗前胁痛、纳差、神疲乏力、黄疸评分比较,C组患者治疗后胁痛、纳差、神疲乏力、黄疸评分低于A组、B组。
表2
2、肝功能指标及PT
研究结果显示,C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A组和B组,且患者治疗后胁痛、纳差、神疲乏力、黄疸评分及血清ALT、AST、TBiL水平低于A组、B组,PT短于A组、B组,表明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移植术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有利于为受损的肝细胞创造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内环境,促使干细胞在肝脏归巢、分化。
表3
3、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C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2、IL-12水平低于A组和B组,而血清IFN-γ、IL-10水平高于A组和B组,表明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移植术可有效减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炎性反应,对促炎/抗炎因子及Th1/Th2失衡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表4
4、体液及细胞免疫指标
C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A、IgM水平和CD3+、CD4+细胞分数及CD4+/CD8+细胞比值高于A组、B组,血清IgG、IgE水平和CD8+细胞分数低于A组、B组,表明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移植术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免疫功能。
表5
5、氧化应激反应指标
C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GSH-Px水平高于A组和B组,而血清MDA水平低于A组和B组,表明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移植术可有效减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氧化应激反应。
表6
患者三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发生情况
A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腹腔积液3例,消化道出血1例;
B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肝性脑病1例、腹腔积液1例;
C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
炎性因子在肝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HBV等病毒持续感染过程中炎性反应及免疫应答紊乱会引起慢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而促炎/抗炎因子及Th1/Th2的动态平衡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L-2、IL-10、IL-12均为白介素家族成员,其中IL-2、IL-12是促炎性因子,可加剧肝纤维化进程;IL-10是一种抗炎因子,可通过促进T辅助细胞增殖而抑制促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并减轻炎性反应所致肝损伤。
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移植术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减轻患者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
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