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物理化学选择试题以及北大的考核重要知识点都曾考核过Maxwell变换公式,这里我们详细分析学习一下Maxwell变换公式。
掏耳朵是个危险活儿,频繁掏、工具使用不对或力度掌握不好,极易损伤鼓膜,每个月1次即可,最多不要超过两周1次。工具最好选用棉棒,不要用金属或塑料制成的挖耳勺,其质地较硬,外耳道皮肤又相对娇嫩,皮下组织少,容易被划破而引发溃烂、感染。具体方法是:轻轻地将棉棒头拽蓬松,以防缠绕过紧的棉棒划伤耳道,然后耳朵朝下,用其沿外耳道画圈转动,力道要轻柔,深度不要超过1厘米。另外,指甲缝易藏匿细菌,平时最好也不要用手指掏耳朵。
1,梨,秋季干燥易上火,而梨有生津润燥、养阴润肺、清心降火的作用,能缓解秋燥
2,苹果,果胶含量高含有各类维生素,有利于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促进肠道健康。
2,柚子,富含维生素c和各种微量元素,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适当地吃一些柚子
可以增加机体的代谢。
3,柑橘,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可以起到生津止渴、化痰止咳的作用;而且膳食纤维丰富,可促进肠胃蠕动。
4,石榴,富含水溶纤维素和B族维生素,能够补充人体所缺的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经常吃石榴对人体的抵抗力、吸收功能、消化功能以及营养成分都有很大的好处。
第二十六章眼科常用中成药
第一节清热剂
概述
本类药能清热散风明目或清热泻火明目,兼有退翳、消肿、止痛、利尿或通便等作用,适用于风热上攻、外感风热内郁化火、火热上攻引发的眼科疾病。分为:
清热散风明目剂:清热散风、明目退翳、止痒止泪等作用,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灼痛痒涩、羞明多泪、或眵多胶结、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等。
清热泻火明目剂:清热泻火、明目退翳、止痒等作用,用于火热上攻所致的胞睑红肿、白睛赤肿或溢血、沙涩灼痛、黑睛生星翳、畏光流泪、或热泪成汤,或眵多清稀、口渴引饮、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等。
本类药多辛散苦凉清泄或苦寒清泄,易伤阳伤津,脾胃虚寒或阴虚津亏者慎用。
清热散风明目剂
明目蒺藜丸
蒺藜(盐水炙)、菊花、蝉蜕、决明子(炒)、石决明、薄荷、木贼、密蒙花、蔓荆子(微炒)、连翘、荆芥、防风、白芷、黄连、栀子(姜水炙)、黄芩、黄柏、当归、赤芍、地黄、川芎、旋覆花、甘草。清热散风,明目退翳。
上焦火盛所致的暴发火眼、云蒙障翳、羞明多眵、眼边赤烂、红肿痛痒、迎风流泪。
阴虚火旺及老年体弱患者慎用。
明目上清片
菊花、连翘、黄芩、黄连、薄荷脑、荆芥油、蝉蜕、蒺藜、栀子、熟大黄、石膏、天花粉、麦冬、玄参、赤芍、当归、车前子、枳壳、陈皮、桔梗、甘草。清热散风,明目止痛。
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红肿作痛、头晕目眩、眼边刺痒、大便燥结、小便赤黄。
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忌用。
清热泻火明目剂
八宝眼药散
炉甘石(三黄汤飞)、地栗粉、熊胆、硼砂(炒)、冰片、珍珠、朱砂、海螵蛸(去壳)、麝香。
消肿止痛,退翳明目。肝胃火盛所致的目赤肿痛、眼缘溃烂、畏光怕风、眼角涩痒。
孕妇慎用。睑内涂用时,适量即可,否则有干涩刺痛等不适。忌食辛辣食物,忌烟酒。用药后应将药管或瓶口封紧,防止药气逸散。用于眼睑赤烂溃疡时,需用温开水将脓茄洗净,暴露创面后涂敷。方中含质量沉降之朱砂,如用水调滴眼时,摇匀后再用。
黄连羊肝丸
黄连、龙胆、胡黄连、黄芩、黄柏、密蒙花、木贼、茺蔚子、夜明砂、决明子(炒)、石决明(煅)、柴胡、青皮(醋炒)、鲜羊肝。
泻火明目。
肝火旺盛所致的目赤肿痛,视物昏暗,羞明流泪,胬肉攀睛。
本品苦寒,故阴虚火旺、体弱年迈及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可过量长期服用。
第二节扶正剂
概述
本类药能补虚扶正明目,兼有退翳、降火、活血、消肿等作用,适用于肝肾亏虚、气阴两虚(或兼血瘀)等引发的眼病。分为:
滋阴养肝明目剂:滋肾养肝(或滋阴降火)、明目退翳等作用,治疗肝肾亏虚或阴虚火旺所致的内障目暗、视物昏花、目干目涩、腰膝酸软、口干、舌红少苔、脉沉或细数等。
益气养阴化瘀明目剂: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明目等作用,主治气阴两虚与瘀血阻脉所致的视力下降或视觉异常、眼底瘀血征象、神疲乏力、咽干、口干等、舌红少苔、脉沉细等。
本类药多甘润滋补,有腻膈碍胃恋邪之弊,故脾胃虚弱者慎用,痰湿、食积、气滞者忌用。
滋阴养肝明目剂
明目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制)、枸杞子、山药、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牡丹皮、茯苓、泽泻、菊花。
滋肾,养肝,明目。
肝肾阴虚所致的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肝经风热、肝胆湿热、肝火上扰,以及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者慎用。
石斛夜光颗粒
石斛、天冬、麦冬、地黄、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牛膝、人参、山药、茯苓、甘草、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决明子、青葙子、黄连、菊花、蒺藜(盐炒)、川芎、防风、苦杏仁、麸炒枳壳。
滋阴补肾,清肝明目。
肝肾两亏,阴虚火旺所致的内障目暗,视物昏花。
孕妇慎用。肝经风热、肝火上攻实证、以及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者慎用。
障眼明片
熟地黄、菟丝子、枸杞子、肉苁蓉、山茱萸、蕤仁(去内果皮)、决明子、密蒙花、菊花、车前子、青葙子、蔓荆子、党参、黄芪、黄精、白芍、川芎、石菖蒲、升麻、葛根、关黄柏、甘草。
补益肝肾,退翳明目。
肝肾不足所致的干涩不舒、单眼复视、腰膝痠软、或轻度视力下降;早、中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见上述证候者。
脾胃虚寒者慎用。
益气养阴化瘀明目剂
复方血栓通胶囊
三七、黄芪、丹参、玄参。
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血瘀兼气阴两虚证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症见视力下降或视觉异常、眼底瘀血征象、神疲乏力、咽干、口干等;以及血瘀兼气阴两虚的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症见胸闷痛、心悸、心慌、气短、乏力、心烦、口干等。
孕妇及痰瘀阻络、气滞血瘀者慎用。
第二十七章耳鼻喉、口腔科常用中成药
第一节治耳聋耳鸣剂
概述
本类药能清泄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开窍或滋阴平肝等作用,适用于肝火上扰、肝胆湿热或肝肾亏虚等引发的耳聋、耳鸣。分为:
清肝利耳剂: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开窍等作用,主治肝火上扰或肝胆湿热所致的突发耳聋、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益肾聪耳剂:滋肾平肝,用于肾精亏虚所致的听力逐渐下降、耳鸣如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重、头晕目暗、腰膝酸软、舌红、少胎、脉细弱或细数等。
本类药清肝利耳剂多苦寒清泄清利,有伤阳败胃之弊,故脾胃虚寒或阴虚津亏者慎用。益肾聪耳剂多滋腻碍胃,故脾胃虚弱慎服,湿滞痰壅者不宜服。
清肝利耳剂
耳聋丸
龙胆、黄芩、栀子、羚羊角、泽泻、木通、地黄、当归、九节菖蒲、甘草。
清肝泻火、利湿通窍。
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耳内流脓。
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益肾聪耳剂
耳聋左慈丸
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竹叶柴胡、磁石(煅)。
滋肾平肝。
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痰瘀阻滞者慎用。
第二节治鼻鼽鼻渊剂
概述
本类药能疏散风热、芳香通窍、或清泄肝胆、利湿通窍,或温补肺气、疏风散寒、或健脾益气、清利湿浊等作用,主治多种原因引发的鼻鼽鼻渊。分为:
清宣通窍剂:清热散风、宣肺通窍等作用,主治风热邪毒袭肺犯鼻所致的鼻鼽鼻渊。
清化通窍剂:芳香化浊、清热通窍等作用,主治湿浊内蕴、胆经郁火所致的鼻病;
散风通窍剂:疏散风热或风寒、祛湿通窍、或益气固表、祛风通窍等作用,主治肺经风热、胆腑郁热所致的鼻病。清宣通窍剂大多苦辛性寒,有伤阳耗气之弊,故脾胃虚弱者慎用;清化通窍剂大多芳香清泄,能耗气伤胃,故气虚胃弱者慎用;散风通窍剂则应根据各自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谨慎选用。
清宣通窍剂
鼻炎康片
野菊花、黄芩、猪胆粉、麻黄、薄荷油、广藿香、苍耳子、鹅不食草、当归、马来酸氯苯那敏。
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消肿止痛。
风邪蕴肺所致的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属虚寒证者慎用。肺脾气虚或气滞血瘀者慎用;运动员慎用。服药期间,戒烟酒,忌辛辣食物。所含苍耳子有小毒,故不宜过量或持久服用。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易引起嗜睡,服药期间不得驾驶车辆、船、不得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等;又因其对H?受体有阻断作用,故膀胱颈梗阻、甲亢、青光眼、高血压和前列腺肥大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千柏鼻炎片
千里光、卷柏、川芎、麻黄、白芷、决明子、羌活。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宣肺通窍。
风热犯肺、内郁化火、凝滞气血所致的鼻塞、鼻痒气热、流涕黄稠,或持续鼻塞、嗅觉迟钝;急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见上述证侯者。
外感风寒、肺脾气虚者慎用。高血压、青光眼者慎用。因含千里光,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有文献报道,服用本品可引起肝损害,偶有胸痛、口干等。
清化通窍剂
藿胆丸
广藿香叶、猪胆粉。
芳香化浊,清热通窍。
湿浊内蕴、胆经郁火所致的鼻塞、流清涕或浊涕、前额头痛。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散风通窍剂
鼻渊舒胶囊
辛夷、苍耳子、栀子、黄芩、柴胡、薄荷、川芎、细辛、白芷、茯苓、川木通、桔梗、黄芪。
疏风清热,祛湿通窍。
鼻炎、鼻窦炎属肺经风热及胆腑郁热证者。
孕妇、脾肺气虚或气滞血瘀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忌用。所含细辛、苍耳子均有小毒,故不宜过量或持久服用。
辛芩颗粒
黄芪、白芷、白术、防风、荆芥、细辛、苍耳子、桂枝、石菖蒲、黄芩。
益气固表,祛风通窍。
肺气不足、风邪外袭所致的鼻痒、喷嚏、流清涕,易感冒;过敏性鼻炎见上述证候者。
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者慎用。含有小毒的苍耳子与细辛,故不宜过量或持久服用。
第三节治咽肿声哑剂
概述
本类药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化腐消肿、化痰散结、利咽开音,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咽肿、声哑。分为:
清解利咽剂:清热散风或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等作用,用于风热或火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
滋润利咽剂:滋阴降火、润喉利咽等作用,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口鼻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化腐利咽剂:解毒利咽、化腐敛疮等作用,用于火毒蕴结、腐脓烂喉所致的咽肿咽痛、咽部红肿、糜烂、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开音利咽剂:清热疏风、化痰散结、利咽开音等作用,用于风热外束、痰热蕴结所致的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咽干灼热、咽中有痰,或寒热头痛,或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清解利咽剂与化腐利咽剂大多苦寒清泄,有伤阳败胃之弊,故脾胃虚寒者慎用;滋润利咽剂大多甘寒滋腻,伤阳碍胃,故脾胃虚弱者慎服,湿滞痰壅者不宜服用;开音利咽剂辛散苦泄,故阴虚火旺及脾胃虚弱者慎用。个别含有毒药物,不宜过量服用或持久服用。
清解利咽剂
冰硼散
冰片、硼砂(煅)、朱砂、玄明粉。
冰片为君药。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虚火上炎者慎用。因含有朱砂(硫化汞),故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免引起汞的蓄积而中毒。
桂林西瓜霜
西瓜霜、黄芩、黄连、黄柏、射干、山豆根、大黄、浙贝母、青黛、薄荷脑、无患子果(炭)、煅硼砂、冰片、甘草。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乳蛾、喉痹、口糜,症见咽喉肿痛、喉核肿大、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或出血;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炎,口腔溃疡,牙龈炎见上述证候者及轻度烫伤(表皮未破)者。
孕妇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老人、儿童及素体脾胃虚弱者慎用。不宜与滋补性中药同服。内含山豆根与煅硼砂,故不宜过量服用或长期服用。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外用时,应先清洁患处,取适量粉末敷于患处。如口腔用药,先漱口清除口腔食物残渣,用药后禁食30~60分钟。
复方鱼腥草片
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
清热解毒。
外感风热所致的急喉痹、急乳蛾,症见咽部红肿、咽痛;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虚火喉痹、乳蛾者慎用。
六神丸
麝香、蟾酥、雄黄等。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化腐止痛。
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
口服。一日3次,温开水吞服;一岁一次服1粒,二岁一次服2粒,三岁一次服3~4粒,四岁至八岁一次服5?6粒,九岁至十岁一次服8~9粒,成人一次服10粒。另可外敷在皮肤红肿处,以丸十数粒,用冷开水或米醋少许,盛食匙中化散,敷搽四周,每日数次,常保潮湿,直至肿退为止。如红肿巳将出脓或已穿烂,切勿再敷。
孕妇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及阴虚火旺者慎用。服药期间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鱼腥食物,戒烟酒。老人、儿童及素体脾胃虚弱者慎用。因含有毒的蟾酥、雄黄、朱砂等,故不能过量或持久服用。外用不可入眼。有文献报道,六神丸可引起喉头水肿及药物性肝炎等。
滋润利咽剂
玄麦甘桔含片
玄参、麦冬、桔梗、甘草。
清热滋阴,祛痰利咽。
阴虚火旺,虚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肿痛。
喉痹、乳蛾属风热者慎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清音丸
诃子肉、天花粉、川贝母、百药煎、乌梅肉、葛根、茯苓、甘草。
清热利咽,生津润燥。
肺热津亏,咽喉不利,口舌干燥,声哑失音。
孕妇禁用。急喉痹证属实热者慎用。
化腐利咽剂
锡类散
牛黄、象牙屑、青黛、珍珠、壁钱炭、人指甲(滑石粉制)、冰片。
解毒化腐,敛疮。
心胃火盛所致的咽喉糜烂肿痛。
孕妇、老人、儿童、虚火上炎及素体脾胃虚弱者慎用。
珠黄散
珍珠、人工牛黄。
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热毒内蕴所致的咽痛、咽部红肿、糜烂、口腔溃疡久不收敛。
孕妇慎用。虚火喉痹,口疮慎用。素体脾胃虚弱者慎用。
开音利咽剂
黄氏响声丸
薄荷、浙贝母、桔梗、薄荷脑、蝉蜕、儿茶、胖大海、诃子肉、川芎、连翘、大黄(酒制)、甘草。
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
风热外束、痰热内盛所致的急、慢性喉瘖,症见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咽干灼热,咽中有痰,或寒热头痛,或便秘尿赤;急、慢性喉炎及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初起见上述证候者。
阴虚火旺、素体脾虚或胃寒便溏者慎用。老人、儿童慎用。
清咽滴丸
薄荷脑、人工牛黄、青黛、诃子、冰片、甘草。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外感风热所致的急喉痹,症见咽痛,咽干,口渴;或微恶风,发热,咽部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清数。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虚火喉痹及素体脾胃虚弱者慎用。老人、儿童慎用。
第四节治口疮剂
概述
本类药能清解消肿或滋阴清解,兼有凉血、止痛、通便,主治火热上炎或阴虚火旺等引发的口内疮疡。
清解消肿剂: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火热上炎所致的口疮溃破红肿、口渴、口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
滋阴清解剂:有滋阴清热、解毒消肿等作用,主治阴虚火热上炎所致的口疮溃烂微红、日久不愈、口干、手足心热,或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本类药多苦寒清泄或甘苦性寒清滋,有伤阳败胃之弊,脾胃虚寒或阴虚津亏者慎用。
清解消肿剂
栀子金花丸
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大黄、知母、天花粉。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肺胃热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大便秘结。
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者忌服。哺乳期妇女慎用。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滋阴清解剂
口炎清颗粒
天冬、麦冬、玄参、山银花、甘草。
滋阴清热,解毒消肿。
阴虚火旺所致的口腔炎症。
脾虚便溏者慎用。湿热内蕴,食积内停者忌用。
第二十八章骨伤科常用中成药
概述
本类药能活血化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兼有通络、益气血、补肝肾等,适用于外伤或内伤等引发的跌打瘀肿、闪腰岔气、骨折筋伤。分为:
接骨续伤剂:活血消肿、接骨续筋等作用,主治外伤所致的骨折筋伤,症见骨断裂、筋扭伤、脱臼等。
化瘀止痛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外伤所致的跌打损伤、闪腰岔气等。症见局部瘀血、肿胀疼痛本类药多辛苦泄散、活血通脉,有伤津、堕胎之弊,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阴虚津亏者慎用。个别有毒,不宜过量久服。
接骨续伤剂
接骨七厘片
活血化瘀,接骨续筋。
跌打损伤,闪腰岔气,骨折筋伤,瘀血肿痛。
黄酒送服。
孕妇禁用。骨折、脱臼者应先复位后再用本品治疗。脾胃虚弱者慎用。
接骨丸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闪腰岔气,筋伤骨折,瘀血肿痛。
本品所含马钱子粉有大毒,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妇禁用。骨折、脱臼者应先复位后在用本品治疗。切勿过量或持久服用。
化瘀止痛剂
七厘散
血竭、乳香(制)、没药(制)、红花、儿茶、冰片、人工麝香、朱砂。
血竭为君药。
化瘀消肿,止痛止血。
跌仆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
散剂:口服,一次1~1.5克,一日1~3次;外用,调敷患处。胶囊剂:口服,一次2~3粒,一日1~3次;外用,以内容物调敷患处。
本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妇禁用。骨折、脱臼者宜手法先复位后,再用本品治疗。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饭后服用可减轻肠胃反应。皮肤过敏者不宜使用。
云南白药
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等所致的咯血,溃疡病出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
散剂:刀、枪伤、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瘀血肿痛及未流血者用酒送服;妇科各病证,用酒送服;但月经过多、红崩,用温水送服。毒疮初起,服0.25g,另取药粉,用酒调匀,敷患处,如已化脓只需内服。其他内出血各病证均可内服。口服,一次0.25~0.5g,一日4次(二岁至五岁按1/4剂量服用,五岁至十二岁按1/2剂量服用)。凡遇较重的跌打损伤可先服保险子1粒,轻伤及其他病证不必服。
孕妇禁用。妇女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运动员慎用。过敏体质及有用本品过敏史者慎用;服药1日内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外用前务必清洁创面。用药后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视情况给予抗过敏治疗。外用可先清除药物。
跌打丸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闪腰岔气。
孕妇禁用。骨折、脱臼者宜手法先复位后,在用本品治疗。饭后服用可减轻胃肠反应,脾胃虚弱者慎用。
舒筋活血片
舒筋活络,活血散瘀。
筋骨疼痛、肢体拘挛、腰背酸痛、跌打损伤。
孕妇忌服。妇女月经期慎服。因所用的含有香加皮含强心苷而有毒,故不宜过量过持久服用,禁与含强心苷类的西药同用。
活血止痛散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散剂: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胶囊剂: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片剂: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孕妇禁用。宜饭后半小时服用。脾胃虚弱者慎用。不宜大量使用。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