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7(11):-.
作者:潘青青罗亚平
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核医学科
引用本文:潘青青,罗亚平.肝多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7(11):-.DOI:10./cma.j.issn.-..11.
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acasereport
PanQingqing,LuoYaping
DepartmentofNuclearMedicin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Hospital,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Beijing,China
CiteasChinJNuclMedMolImaging,,37(11):-.DOI:10./cma.j.issn.-..11.
患者男,39岁,1年前体格检查B超发现肝多发占位,无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腹部增强CT示肝脏多发低密度结节,部分呈环形强化,考虑转移瘤可能,建议结合临床进一步除外胃肠道原发肿瘤。行胃镜、结肠镜检查未见肿瘤。否认乙肝病史。18F-FDGPET/CT与增强CT图像见图1,图2。
图1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患者(男,39岁)18F-FDGPET/CT显像图。1A.MIP 图示肝内多发代谢增高灶;1B~1E.横断位融合图像见部分肝脏结节代谢轻度增高(小箭头示),部分结节代谢与正常肝脏相似(大箭头示)
图2该患者增强CT图像。2A~2C.肝右后叶上段病灶(箭头示)呈"白靶征",动脉期(2A)、门脉期(2B)及延迟期(2C)均见中央结节状强化灶,周边强化减低;另一病灶呈向心性渐近强化;2D~2F.肝右后叶下段病灶(箭头示)动脉期(2D)及门脉期(2E)呈均匀轻度强化,延迟期(2F)见中央结节状强化灶
PET/CT见肝脏多发低密度灶,代谢轻度增高,SUVmax2.6~3.7,部分结肠有节段性轻度摄取,考虑为生理性,其他部位未见异常。PET/CT异常所见仅在肝脏,因此鉴别诊断从肝脏多发实性占位的角度考虑。正常肝脏由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血管等各种间叶组织构成。肝脏多发实性占位可能性很多,最常见的是转移瘤,也是本例需重点考虑的鉴别诊断;其次肝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肝细胞肝癌由于多在肝硬化背景上历经再生性结节、发育不良性结节发展而来,其可多灶发生且可有肝内转移,也可为多发病灶;来源于肝细胞的良性肿瘤——肝腺瘤约70%~80%为孤立性,少数也可多发[1];胆管上皮细胞来源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多为单中心发生,在本例中暂不考虑;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中,血管瘤、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EH)多发者较为常见,此外肝脏肿瘤样病变[如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局灶性肝脂肪浸润、肝脏感染性病变(如肝脓肿、肝结核、寄生虫病)]也可为多灶,鉴别诊断需考虑在内;最后全身系统性疾病累及肝脏(如淋巴瘤、结节病)虽可为多发肝占位,但由于本例未见肝外相应病变,故不作考虑。
FDG对于判断病变的良恶性特异性不强,除恶性肿瘤外,少数良性肿瘤、炎性病变的FDG代谢也可增高,因此需结合每种病变的代谢特点和其他影像学表现综合考虑。在上述病变中,恶性者如转移瘤、肝细胞肝癌、血管肉瘤、EH的代谢可增高且为多发病灶;良性者如肝腺瘤[2]、局灶性肝脂肪浸润[3]及肝脏感染性病变也可表现为代谢增高;而血管瘤、FNH的代谢多与正常肝脏相当或略低,与本例表现不同,可先除外。
虽然PET/CT肝外其他部位未见明显异常,但肝转移瘤仍需首先考虑并除外,尤其是原发灶较隐匿的转移瘤。70%~80%的肝脏血液供应来自门静脉,其收集来自胃肠道、胰腺等脏器的血液,因此肝转移瘤需先排查消化系统肿瘤。本例肝脏病灶代谢增高但程度有限,SUVmax小于4,所以要仔细寻找代谢不太高、较为隐匿的肿瘤,如胃印戒细胞癌、肠道黏液腺癌、部分小胰腺癌、低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对于胃肠道病变,检查前准备对病变检出很重要:扫描前需大量饮水使胃部充盈以便检出病变,避免假阳性;糖尿病患者需停用二甲双胍2~3d以减低肠道生理性摄取[4],以免影响肠道肿瘤检出。图像的判读要仔细观察胃壁有无增厚、代谢不均、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的区域,肠道有无局灶性摄取、延迟显像有无变化等;另外,结合临床上胃镜和结肠镜结果也非常重要,但要注意胃镜和结肠镜正常并不能除外胃肠道肿瘤,要考虑到如弥漫浸润型胃癌(BormannⅣ型)在胃镜下也可能漏诊、胃镜和结肠镜无法覆盖小肠肿瘤等因素。如图3为1例胃癌腹盆腔广泛转移伴双侧卵巢Krukenberg瘤的患者,网膜和肠系膜的转移灶代谢均不高,卵巢的转移灶虽代谢仅轻中度增高,但由于盆腔积液的衬托很容易观察;胃原发灶代谢却未见异常,而患者在病程中已行2次胃镜及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均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直到第3次放大胃镜加深挖活检时才确诊为胃印戒细胞癌。再如图4为另1例肝多发占位患者,肝脏病灶代谢与正常肝组织近似或略低,FDGPET/CT全身其他部位未发现异常,后肝穿活检诊断为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WHO2级),68Ga-DOTATATEPET/CT显像除肝脏病灶外也未见明确原发部位,胃镜、结肠镜均正常,最终诊断为原发灶不明的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图3胃印戒细胞癌腹盆腔广泛转移患者(女,33岁)18F-FDGPET/CT显像图。3A.胃充盈欠佳,胃壁代谢未见明显异常(箭头示),伴腹腔积液;3B.双侧卵巢转移瘤代谢轻度增高(箭头示)
图4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女,55岁)18F-FDGPET/CT显像图。4A.MIP 图未见明显异常;4B~4E.横断位融合图像示肝脏多发实性占位(箭头示),代谢较正常肝脏减低或相近,另见多发无代谢活性的肝囊肿
如前所述,本例除转移瘤外,肝细胞肝癌、血管肉瘤、EH、肝腺瘤、局灶性肝脂肪浸润及肝脏感染性病变均可为多发且代谢增高,其中血管肉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与本例的代谢特点和病程不符;肝腺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病与使用口服避孕药有关,且即使为多发病变通常也为2~3个病灶;肝细胞肝癌多有肝硬化背景,强化较明显且为"快进快出",而本例肝脏形态正常,肝裂不宽;局灶性肝脂肪浸润形态较多样,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均匀强化,而本例有病灶为环形强化;肝脏感染性病变多有一定症状,病情也会随之变化,与本例临床特点不太符合。
对于本例肝脏病变,FDGPET/CT能提供很多信息,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增强CT或MR的特征综合判断。本例增强CT(图2)可见病灶多分布于肝脏外周,为轻度延迟强化,部分病灶表现为"白靶征"——病灶中心结节样强化,周边强化相对减低,这一特点多见于肝EH(hepaticEH,HEH)[5,6,7]。与转移瘤的"黑靶征"不同的是,转移瘤中央为不强化的低密度坏死区,周边为有强化的肿瘤组织,有时最外圈还可有低密度影,为受压的肝细胞和肝窦。而HEH中央为含致密的纤维性组织及残留汇管区结构的成熟硬化区,周围过渡区为黏液样基质,边缘为肿瘤细胞;增强后强化方式可类似转移瘤为"黑靶征"——边缘的肿瘤轻度强化而中央不强化,也可因中央的成熟硬化区使造影剂滞留形成中央延迟强化,而周边黏液样基质不强化,形成"白靶征"[5,6,7],正如本例部分病灶的特点。
患者后行肝多发肿物切除术,病理为HEH;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甲胎蛋白(-),CD31(+),CD34(+),细胞角蛋白19(-),CD(-),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指数1%。HEH是一种罕见的来自间质血管的低度恶性肿瘤,中年女性较多,典型的表现为多发、累及双叶,由于多在门静脉和肝静脉末梢生长,因此多位于肝脏外围,包膜下病灶可有肝包膜皱缩的表现。目前为数不多的文献[8]报道HEH的FDG摄取可与肝脏近似或轻度增高,镜下表现以间质增生为主;也有个例[9]报道其FDG摄取可明显增高,摄取FDG的程度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活跃程度有关。
PET/CT在肿瘤诊断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但诊断不能仅依靠PET/CT,还要掌握MR、增强CT、超声的表现,以及相应的影像-病理基础。在众多信息中提炼最有用的部分用于鉴别,是核医学医师必备的技能。唯有如此才能进行真正的影像诊断。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