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诊的五轮学说
眼部全息依然来自于古代中医圣贤的临床观察总结,最早见于北宋的《太平圣惠方?眼论》:“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肉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眼睛可以分为眼睑、目眦(内外眦、内外眼角)、白睛(白眼球)、黑睛(黑眼球)、瞳孔(眼仁)五部分。在《灵枢·大惑论》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后世据此发展形成了五轮学说,进一步明确:目与脏腑的关系: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眼球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瞳仁属肾,称为水轮,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白眼球属肺,称为气轮,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上下眼睑属脾胃,称为肉轮,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01PART上下眼睑(肉轮):脾胃肉轮,即上下眼睑、属脾。因脾主肌肉,故称眼睑为肉轮。正常情况下,当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中国人的眼睑色黄,看上去比较饱满,有光泽。
01当一个人眼皮耷拉着,看你的时候抬都抬不起来,眼皮很沉重,每天眯缝着眼,连眨眼都感觉没劲。一般这时多为脾气不足。
02如果眼皮肿肿的,跟被人打了一样,严重的里面还能看到裹着一团水,此时则多为脾虚夹湿的症状。很多同学可能要问,老师您说过这是肾脏有问题,是不是哪出错了?其实中医有脾主运化一说,主要有运化五谷和运化水湿两种说法。当一个人脾胃不好、没胃口,就是脾的运化五谷的能力有问题。而同样,当一个人出现水肿,浮肿,便属于中医脾脏运化水液功能有问题了。而水液在眼皮这部分对应西医的肾,主要是肾脏代谢水液的功能出问题了。当人晚上躺下去的时候,因重力原因大部分水就积攒在眼皮这个地方,站起来后差不多半天肿胀就彻底消了。所以两种说法其实都没错,一个是中医的,一个是西医的。
03当眼皮发红或出现红肿、长火尖子,则一般多是脾胃积热,说明你近期有可能过食辛辣,导致胃炎、肠炎犯了。
04当上下眼皮出现颜色发暗,长斑长痣,一般是脾胃长久性的疾病所导致的阴液耗损。
05当眼皮烂糟糟的、又痒又痛,多为湿热所引起的。
06当你把眼皮翻过来,如果内眼皮颜色变淡,没啥血色,白白的,则一般多为脾虚血少。
下眼睑麦粒肿?脾胃湿热02PART眼内外眦(血轮):心血轮就是的眼内眦和眼外眦这一部分,对应中医的心。这两个部分一般多毛细血管分布,红扑扑的,因心主血,在色为红,因此又被称为血轮。正常情况下一般多是红色隐隐、有光泽。
01而当眼睛内外眦出现充血、刺痛,发红,一般多说明为心火上炎;红肿以后如果还经常出现流脓,则多为心火炽盛,兼有瘀滞,多伴有胸闷、气短、气急,还没怎么爬爬楼梯就气喘吁吁了。
02如果这里长痣,长痦子,那么一般都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征兆;
03如果这里短期内出现紫黑色,甚至烂糟糟的,还伴有胸前区的刺痛,那么就一定要注意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性发作。建议最好背一个二十四小时houter,也就是心电监护仪。
眼内眦有黑痣?先天性心脏病03PART眼白(气轮):肺气轮属于白眼球这部分,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球结膜与巩膜,色白属肺,因肺主气,故古人把它称为气轮。正常时候肺气比较调达,眼白有光泽。
01当眼白发红充血、有红血丝,则说明热邪犯肺。如果有连片的血丝,一般则多有可能是肺炎。
02如果出现黄斑,则多为热邪久犯,瘀堵日盛则化火。
03如果出现黑斑或大片的斑点,则要高度注意是否有陈旧性肺结核了,如果近期(几个月内)中黑斑变黑,范围扩大,且伴有咳嗽,咳痰,痰里带有血丝,那么就要高度怀疑是否有肺癌的可能,医院查一查。
而具体病灶位置的判断,一般多采用左眼对应左肺,右眼对应右肺,将眼睛的问题点与左右肺相互一一对应,就可以知道具体的病灶位置了。眼白连片的血丝?严重肺部问题04PART黑眼球(风轮):肝风轮也就是黑眼球这一部分,主要包括角膜、房水等,属肝。因肝主风,故称风轮。正常情况下,当肝气和顺,肝阴充足,那么其颜色多轻微有点发青而有光泽。
01当这部分的角膜溃疡,或者出现血管曲张粗大,一般多说明有肝火过旺,或气滞血瘀。
02当眼球出现破洞,一般多说明肝脏毒素瘀积过多,肝脏在中西医都具有解毒的功效,一般当药源性肝脏损伤的时候,便会出现这种明显的破洞。当破洞短时间内突然增大增多,那么就要高度注意肝硬化、肝癌的可能。
03一般常见的飞蚊症,眼底黄斑,或者异物瘀堵在这些位置,基本都是肝区出现问题了。
04当破洞表面看上去微微发红,一般多为甲肝或者乙肝大三阳发病活跃期,具有高度传染性,需多加小心。
眼球破洞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大增多?肝癌05PART瞳孔(水轮):肾水轮就是瞳孔,属肾。因肾属水,故称水轮。正常瞳孔色黑有神,目光炯炯,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01当一个人肾气不足的时候,瞳仁就会出现轻微散大,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不明显。
02现在经常可以听到的白内障,玻璃体浑浊等都多是肝肾两部分出现的眼部表现。
瞳孔散大?肾气不足
了解了眼部全息,我们回过头来恶补一下理论知识:
“全息”概念是年匈牙利物理学家嘎伯等提出。我国学者张颖清从年起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有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和发现。他从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的发现到穴位分布的全息律,从全息律到泛胚论,到全息胚学说,最后于年提出了崭新的全息生物学理论。
什么是全息胚?
我们身上有很多全息胚,比如耳朵、小腿、足部、手部、腹部、背部、虹膜、舌等。这些全息胚上面都有完整的五脏六腑的反射区,每一个全息胚就相当于一个缩小的人体,里面处处都有健康的慧根。
全息胚理论最早是由山东大学的张颖清先生研究后提出的。张颖清先生认为,所有动植物都是由全息胚组成的,它包含着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
这样说,大家可能有点儿费解,我来给大家举些例子:剥一个蒜瓣儿种在土里,过段时间就能长出一棵蒜苗来,埋下去的那个蒜瓣儿变成了一头蒜;以前家里插葡萄,剪一段葡萄枝插在土里,不久就会长成一棵葡萄藤;把土豆的一个芽眼种下去,也能长出一个完整的土豆。这里的一个蒜瓣、一段葡萄枝、一个土豆芽眼就是全息胚。
什么是全息反射区?
到底什么是全息反射区呢?举个例子,比如您住在18层的18室,我在单元楼下按,那么,您家的门铃就会响,别人家的一定不会响。人体反射区就像这些数字,而我们的脏腑器官就是住户和门铃,他们之间是一个准确对应的关系。
比如,足底这个全息胚上就有胃的反射区,用各种手法刺激它,人体里的胃“这户人家”就有感应。它家的“门铃”响了,它就知道:哦,我有毛病了,该调理了。这样就相应地把胃的自愈潜能给调动起来了。
简单来说,刺激人体的反射区就能激活人体的自愈力。
全息反射区的治病原理
反射区往往能反映出人体病灶器官的很多问题。拿脚来打比方吧,脚底的反射区会根据身体的健康情况发出不同程度的信号,我们在脚上很容易就能发现它。
像脚上的子宫反射区,如果一摸这里感觉酸痛或有疙瘩,就知道是子宫出了问题,因为这个反射区连着子宫嘛。这时候我们就揉一揉、推一推、按一按,把这个疙瘩给捻开,就能让全身的循环重新通畅。路通了,垃圾没了,那病不就好了嘛。
眼部全息也是一样,通过眼睛反射区来识别是哪个器官出了问题。那么再反向通过中药啊、针灸啊、按摩啊等方式来治疗病灶器官,器官好了,我们的眼疾不也就自然而然的好了嘛!
全息反射疗法的由来
用全息反射疗法治病,主要是能让人做到不存病。所谓“上医治未病”,反射疗法就是让您通过身体上的各个反射区来把经消灭于萌芽状态,尽早调治,根本不让病有发展的机会,自己给自己当上医。
您身体哪里不舒服,那与之相对应的反射区上一定有反应,按起来就会特别疼。今天胃不舒服,去揉一揉胃反射区;两三天没解大便了,赶紧刮一刮小肠和大肠反射区,不用等到胃下垂、胃溃疡、肠癌的时候再去找医生。学会了反射疗法,哪里的反射区不通畅,您的手就到哪里给它疏通,疏通顺畅了,对应的脏腑器官就没病没灾了。
小编认为,经过这两年中医在疫情当中所发挥出的无可比拟的作用,中医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出来。学习中医不仅仅是中医师、中医学者需要做的事情,而且是每个中国家庭都应该具备的知识。当你的父母向你诉说:哎呀我这个脚今天又疼的不行啊。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哪个地方、哪个穴位、哪条经络、哪个脏腑、需要怎样调理舒缓病痛,如果不能解决应该怎样咨询医生,这才是对家人最实打实的关爱!
各位家长们,再不学习中医知识,你将来有可能被小学生知识碾压了!
近日,浙江省中医研究院举行了《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首发仪式。据悉,《中医药与健康》是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浙江也是全国首个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份。
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定于今年秋天正式进入浙江全省的五年级小学课堂中。教材内容基本涵盖了认识阴阳、巧用经络、妙用五行、中医辨证论、上工治末病、医药起源、中医药基础知识、拔罐、刮痧、推拿、针灸特色疗法等基础内容。
将中医药基础知识、养生保健的理念纳入小学教材,有益于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中医养生是干嘛的,知道中医治末病的神奇之处,知道养生保健的作用以及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从娃娃抓起的教育,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而不是医生,从而有效避免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让孩子从小学习中医养生文化,不仅能够令孩子自身受益,也能够有效推广中医药文化,发扬老祖宗的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更能够营造出全民养生的氛围。
●从硅谷到美军:中医针灸封神史!
●视力1.5免费教学系列:为什么要开足少阴心经?
●真实案例分享——马龙飞
●各省签下“军令状”,青少年近视率必须每年下降!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