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某一天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了异常变化,千万别急着遮瑕,先对照看看是不是疾病的信号?
脸色发黄,这些症状别忽视
健康的皮肤不论是什么肤色,都是红润有光泽的,而病理性的“黄脸”则通常与内脏疾病有关。假如出现下列症状,且不明原因,建议立即就医。1、皮肤泛黄
全身皮肤均匀泛黄、无光泽、无血色,与之前的肤色形成鲜明对比。新生儿可能因为肝脏功能发育不全而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半个月就会消退。但成年人出现此类情况往往预示着肝功能异常。2、巩膜泛黄
巩膜指的是眼白部分,由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构成,一般还会先于皮肤而产生变化。老年人可能因脂肪沉着而眼白泛黄,但正常人如果出现黄色巩膜,常常是黄疸的症状。3、皮肤瘙痒
黄疸程度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皮肤大面积瘙痒,如果不解决发病原因就无法有效止痒。此时患者很容易抓挠皮肤,引起红肿、角质层增厚、毛细血管破裂、细菌感染等。4、浓茶样尿
黄疸伴随有浓茶样尿、陶土样便,同时还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能与消化道疾病有关,比如急性胰腺炎、蛔虫病、胆管炎等。5、全身乏力
患有黄疸人群,还可能出现乏力、精神不振、头痛、夜盲等非典型的特征,一般是由肝功能受损引起的,例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胆红素代谢异常,可出现“黄脸”
为什么患上某些疾病会让皮肤变黄呢?这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就是胆红素,它的代谢异常正是“黄脸”的源头。1、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的寿命大约为天,当红细胞衰亡,也就是溶血之后,其中的正铁血红素会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胆红素。胆红素会与蛋白质在肝脏内结合,形成胆素原,是尿液和大便的颜色来源。所以一旦胆红素生成过多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导致血液中总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痰液、泪液、汗液、尿液、大便等呈现异常的黄色。但唾液一般不改变。血液中总胆红素正常范围:1.71~21μmol/L(0.1mg/dl~1.0mg/dl);在17.1~34.2μmol/L之间可能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可能为显性黄疸。2、提示肝细胞功能受损
肝脏中的转化酶能够将红细胞溶血后生成的间接胆红素合成为直接胆红素,再运往十二指肠参与代谢。所以血液中两种胆红素浓度同时升高,往往提示肝细胞受损,肝酶功能低下,例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血液中间接胆红素正常范围是0~13.68μmol/L(0~0.8mg/dl);直接胆红素正常范围是0~7.32μmol/L(0~0.2mg/dl)。超过任意一个范围都可能是高胆红素血症,从而表现出黄疸。3、提示黄疸
胆红素在肝脏生成后,是随着胆汁进入肠道的,所以一旦胆管堵塞,就容易引发梗阻性黄疸。比如急性胰腺炎、胆管结石、胆囊炎、脾脏肿大等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胆管堵塞、胆汁淤积,这也会严重影响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形成黄疸。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情况溶血性黄疸:
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如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等。
特点: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急性溶血可出现酱油色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广泛受损,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以及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疟疾等)导致的肝脏损害等。
特点:皮肤和粘膜呈浅黄至深金黄色,消化道症状较明显,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肝功能异常。
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总管结石或狭窄、炎症水肿;肝癌、胰头癌、十二指肠肿瘤;药物性胆汁淤积等。
特点:尿色黄染明显,大便可呈陶土样色,可有全身瘙痒。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
为响应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本号提供的疾病常识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须来院面诊。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免费在线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