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
研究表明,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贫血患病率为6.6%、妊娠期贫血的患病率为19.9%,中国农村18-44岁成人为10.0%、45-59岁成人为9.6%、60岁以上老年人为12.6%,城市相对患病率较低。图片来源:originoo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图片来源:originoo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图片来源:originoo白细胞代表什么?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如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如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或寄生虫感染:如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中毒(明显增多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白细胞的数目小幅度升高,可能是细菌感染;此外,饱食、疼痛、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女性妊娠分娩期等都可以使白细胞一过性增高。此外,昼夜亦可有波动,下午一般会稍高于早晨。白细胞的总数下降,意味着身体抵抗力变差,常见原因有病毒、寄生虫感染;过敏、中毒;服用了影响白细胞的药物,比如治疗甲亢的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肿瘤药物;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增生白血病等。血小板代表什么?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有: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减少可见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等。血小板增多可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如果您看到本文,请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喜欢我们,请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