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黄,胃口差,3个月内瘦了10斤,83岁的王伯检查发现肝门部胆管癌。日前,在家人陪同下专门从哈尔滨来到广州求医,在中医院接受了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动脉重建术,术后2周康复出院。
该院副院长、胆胰外科主任刘超教授表示,胆管癌向来是腹部外科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更是被称为肝胆胰外科的“珠穆拉玛峰”。尤其是面对如此高龄的患者,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和准备,在实现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同时留有足够的肝体积,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难
今年2月,家住哈尔滨的王伯出现皮肤变黄、胃口差的症状,3个月内体重下降了10斤。在家人的陪伴下,医院就诊,经CT检查考虑肝门部胆管癌。考虑王伯高龄,手术风险大,医院。
4月20日,王伯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广州,前往中医院胆胰外科就诊。入院后,经过全面检查确诊为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管癌。
据了解,正常人群中,胆管癌发病率不太高。而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60%-70%。该病多见于50-70岁人群,通常由黄疸、尿黄、大便陶土样改变发现,有些患者可有发烧、反复胆道感染。
对于肝门部胆管癌,国际上通常采用的的临床诊断分型是BismuthⅠ-Ⅳ型,其中BismuthⅣ型最严重,意味着肿瘤已侵犯到左、右两侧肝管。
根治性切除是让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肝门部解剖位置特殊,肿瘤邻近肝脏尾状叶、肝动脉和门静脉,导致手术难度大、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临床疗效不佳,尤其是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曾一度被认为是无法切除的肿瘤,被称为肝胆胰外科的“珠穆拉玛峰”。
大面积肝切除+重建
针对王伯的情况,刘超教授认为,由于高龄患者合并症多,肝脏合成能力差和免疫力偏低,长期黄疸也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因此,术前评估尤为重要,心、肺、肾、肝功能的准确评估是手术实施的前提。
经多学科专家会诊,王伯入院第一次评估肝功能受损明显,并不适宜手术。刘超教授团队为王伯制定了个体化的综合护肝措施,经过10余天的ENB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减黄等治疗后,王伯的黄疸指数渐趋正常,肝功能终于恢复到可以手术的状态。
然而,83岁高龄的王伯能否耐受如此高难度和长期时间的手术?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王伯的主管医师付志强表示,王伯的肿瘤虽然以侵犯左肝管为主,但是部分右肝管、肝固有动脉也受侵犯了。这意味着手术不只要切除左半肝,还涉及部分右肝以及多支胆管的重建,尤以肝动脉切除重建难度最大。
医生们把相关风险仔细告知了王伯和家属。出于对刘超教授团队以往在肝门胆管癌根治、肝移植和血管重建术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医疗团队专业、细心服务的信任,王伯和家属同意了手术方案。
5月7日,刘超教授为王伯主刀顺利完成了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包括扩大左半肝、全尾状叶和肝外胆管整块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以及肝右动脉、肝固有动脉节段性切除及端端吻合术,右前肝管及右后肝管分别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手术历经13小时,术中王伯生命体征平稳,出血少。术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恢复良好,于术后2周顺利出院。
围手术期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