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人民医疗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肝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肝占位性病变是指在肝脏内产生的囊性、实性的局灶性病变的总称。
根据病变组织学特点将其分为感染性病变(如肝脓肿)、肿瘤性病变(原发性和继发性)和肿瘤样病变(肝囊肿等)3类。上述病变往往容易被误诊或漏诊,而清楚地了解各种常见病变正是认识肝占位的开始。
(一)感染性病变
肝脓肿是肝脏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可分为阿米巴性、细菌性、真菌性和包虫性肝脓肿,其中以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占肝脓肿发病率的80%。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寒战和腹痛,但是具有典型三联征表现的病人仅占约30%,25%的病人伴有恶心和呕吐。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多见。
(二)肿瘤样病变
1.肝囊肿
肝囊肿是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前者主要为肝包虫病,后者又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以先天性肝囊肿常见。其发病机制多认为是肝内迷走胆管与淋巴管在胚胎期的发育障碍或局部淋巴管因炎性上皮增生阻塞,导致管腔内分泌物潴留所致。
肝囊肿较小时无临床症状,当囊肿逐渐增大压迫邻近脏器时,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约5%~10%的患者由于囊肿逐渐增大,压迫肝脏及邻近脏器出现症状,如腹胀不适、腹痛、腹部肿块、黄疸,甚至可出现门脉高压。
2.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1:5~6。在组织学上,肝内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俗称肝血管瘤。肿瘤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肝血管瘤通常发展缓慢,预后良好。瘤体小时可无任何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剖腹术时被发现。当肿瘤增大直径>5cm时有少数病人会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肝肿大或压迫胃肠等邻近器官而引起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喛气等。
(三)肿瘤性病变
1.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原发性肝癌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由于肝癌病程隐匿,进展迅速,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10%;但有研究表明,早期肝癌患者及时诊治5年生存率可达50%~70%。由此可见,肝癌的早诊早治是改善肝癌预后的关键,而筛查是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手段。
2.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是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成为恶性肿瘤最易转移的器官之一。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约有25%~50%的原发肿瘤可转移至肝脏。由此可见,转移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肿瘤病人制定治疗方案、提高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肝癌:
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的肝癌临床实践指南:目前对于早期肝癌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两项。
对于35岁的男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对AFPug/L而超声检查未发现肝脏占位者,应注意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以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如未能排除,应作CT和(或)MRI等检查。
如AFP升高但未达到诊断水平,除了应该排除上述可能引起AFP增高的情况外,还应密切追踪AFP的动态变化,将超声检查间隔缩短至1-2个月,需要时进行CT和(或)MRI检查。
建议:若高度怀疑肝癌,建议做B超下肝占位穿刺活检检查。(更多关于肝占位了解:建议点击)
常见肝占位影像鉴别:
肝脓肿
肝脓肿典型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和叩击痛,肝脏肿大,全身寒战、高热。
CT表现见图1。
图1a:CT平扫肝右叶类椭圆形低密度影,外围和中央为更低密度影;b:增强CT脓肿壁环形强化,外围及中央无强化
MRI表现见图2。
图2ab:平扫长T1及T2信号,外围为稍长T1和长T2;c:增强时脓肿壁环形强化,不规则,其内无强化区为液化坏死
肝囊肿
肝囊肿临床表现取决于囊肿大小、部位、生长速度,小囊肿无症状,大囊肿可有右上腹胀痛。
CT表现见图3。
图3a:CT平扫肝内多发大小不等、边缘清晰锐利的圆形或者椭圆形低密度影;b:增强CT无强化
MRI表现见图4。
图4ab:平扫肝右叶边缘清晰锐利的圆形长T1信号及T2信号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多无症状,瘤体大压迫邻近脏器可出现肝区痛、食欲减退、甚至破裂出现。
CT表现见图5。
图5a:CT平扫肝右叶包膜下类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欠清;b:增强CT动脉期占位边缘明显强化;c:肝实质期占位全部被造影剂填充,密度略高于周围肝实质
MRI表现见图6。
图6ab:平扫肝左叶边缘清晰锐利的圆形长T1及T2信号;c:增强动脉期占位边缘明显强化;d:增强延迟期占位仍被造影剂填充,密度高于周围肝实质
肝癌
肝癌早期多无特异临床表现,体检发现常见,出现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时多为晚期。
CT表现见图7。
图7a:CT平扫肝右叶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b:增强CT动脉期占位内异常增粗的肝动脉、病灶明显强化;c: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动脉期,门静脉右干及分支、左干近端呈充盈缺损,考虑门静脉癌栓所致
MRI表现见图8。
图8a:平扫T1像肝右叶稍低信号影;b:平扫T2像占位成稍高信号,内见更高信号小结节;cd:增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占位周边轻度强化,随即减退eT2像见门静脉右干及分支明显增粗,为软组织信号缺损,考虑门静脉癌栓所致
肝转移癌
肝转移癌一般无特殊表现,晚期可以出现黄疸、腹水及恶病质。占位数目一般较多,早期症状主要是原发肿瘤所致。
CT表现见图9。
图9aCT平扫弥撒分布形态相近、大小相近的低密度影b增强CT占位密度低于正常肝组织
MRI表现见图10。
图10a平扫T1像弥散分布形态相近、大小相近的占位影b平扫T2像占位成稍高信号
肝胆-
(更多关于肝占位了解:建议点击)
推荐阅读:
肝功能检查正常,半年后却查出肝硬化,为何病变这么快?
乙肝病毒量高就是严重?看了这篇文章你就全明白了
胆囊:主人!得了胆结石,你就不再爱我了吗?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绿色咨询预约通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