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属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目前能够从骨髓、脂肪、滑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组织以及羊水、脐带血中分离和制备间充质干细胞。由于来源广泛,具备自我增殖与分化能力,MSCs对很多疾病都有治疗潜力,包括急性和慢性肝脏疾病(图1)。国内外多项研究已经阐明了MSCs在肝衰竭中的治疗作用,主要有:①MSCs分化为肝细胞发挥功能;②与宿主肝细胞融合;③分泌免疫调节或促进炎症消退、组织损伤修复的细胞因子,如血管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图1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肝硬化和肝衰竭治疗作用的机制基于上述特点,关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开展的最为广泛。目前认为MSCs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并发症以及延长生存期。我国学者在MSCs治疗终末期肝病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中山三院高志良团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在乙型肝炎所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MSCs能够通过改善肝功、减少感染等并发症而减少乙型肝炎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死亡率。浙大一院李君团队在猪爆发性肝衰竭模型中,证明了骨髓来源MSCs能够通过阻断细胞因子风暴而延长动物的生存期。近年来,我们开展了MSC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等疾病的临床试验,发现MSCs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移植后排异反应、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