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分析:安全有效
肝硬化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慢性、进行性的弥漫性改变。其特点是一种病因或数种病因反复、长期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我国较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丙型肝炎肝硬化病死率非常高,仅靠内科保守治疗患者的病死率达70%。重症肝病的替代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关键手段,主要是肝脏移植、人工肝、干细胞移植治疗。
然而,尽管肝脏移植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了近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费用高,供肝源有限,以及术后的免疫排斥使得肝移植的广泛使用受到限制。人工肝是一种靠血浆置换或分子吸附,暂时“功能替代”的治疗手段。相比而言,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多功能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正在成为一种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明显的治疗手段。
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的作用原理
直接分化:在肝脏损伤微环境的影响下分化为肝细胞;
旁分泌效应:分泌不同水平的细胞因子相互影响,表现出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并激活肝内的肝干细胞,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直接与干细胞融合,进而启动细胞的增殖过程;
降解细胞外基质:通过高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直接降解肝内过量沉积的细胞外基质,减轻肝纤维化。
间充质干细胞不仅能分化为肝细胞,而且在体内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反和损伤。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干细胞移植入人体肝脏后,可直接到达受损的肝脏细胞部位:这些移植的干细胞一方面能根据周围微环境分化成新的肝脏功能细胞;一方面还能够“催醒”自身肝脏细胞“再生”;另一方面通过干细胞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修复和营养受损的细胞。三者综合作用,修复和替代机体已经发生病变的细胞,使患者肝脏功能逐渐得到恢复。
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分析:安全有效
基础研究: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横向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其在体内外均可以向肝细胞分化。
年,日本学者使用大鼠骨髓干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HGF(干细胞生长因子)进行体外诱导培养之后,发现了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肝样细胞。
干细胞移植在肝病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证实,经干细胞治疗后的患者,其临床一般情况好转,肝功能改善。
(1)国内曹葆强、许瑞云等对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经门静脉回输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有明显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证实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行性。
(2)王福生等分析了45例慢性乙肝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其中30例患者接受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经外周静脉输注治疗,15例患者接受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随访1年后结果显示治疗组腹腔积液明显减少,肝功能显著改善,MELDNa(血清钠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明显减少。
(3)Terai等报道了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外周静脉骨髓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随访1年后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显著提高,Child-Pugh评分(Child-Pugh分级标准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用以对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的分级标准,该标准较早由Child于年提出)显著降低,并且肝组织活检提示AFP(甲胎蛋白)、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显著升高,说明有新的肝细胞生成。
(4)医院消化内科郭主任等经股动脉肝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例报告,术后复查提示:血浆蛋白改善在各项指标中较显著,其次为凝血功能的改善,可改善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对目前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具有积极意义。第2个明显改善的指标为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时间,同样代表肝脏的合成功能提高。
从年至今,医院及临床机构开展了大量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的临床试验。全球范围内在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上登记的干细胞治疗肝硬化项目有70项,其中在中国境内开展的有26项,而26项中又有19项临床试验使用的是间充质干细胞。基于此,我们相信,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药化将会在未来肝硬化的治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成肝细胞的潜能,多项临床试验也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国是肝病大国,希望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够成为肝病治疗的新方向,改善我国肝病防治现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