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玉龙韩英医院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varicealbleeding,EVB)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二大病因,属于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EVB多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继而造成门脉系统压力升高所致。由于我国是肝病大国,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的人群数量巨大,因此EVB的治疗是我国肝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问题。
EVB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预防首次出血,即一级预防;②控制急性EVB;③预防再次出血,即二级预防;④积极改善肝脏功能,即病因治疗。分做简述如下。
EVB的一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包括药物预防(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SB)和内镜预防。
→无食管静脉曲张以及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出血风险:不主张使用NSSB进行预防。
→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出血风险相对较高(Child-Pugh分级为B级、C级或红色征阳性):推荐使用NSSB。
→中到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者:若出血风险较低,首选NSSB预防,若患者对NSSB存在不耐受、有用药禁忌或用药依从性差等问题,则可选择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EVL)进行一级预防;若出血风险高,可选择NSSB或EVL进行一级预防,二者的预防效果相当。
不推荐使用内镜下硬化剂治疗、外科手术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进行EVB的一级预防。NSSB联合EVL进行一级预防并未展现出优势且副作用更为突出,因此不推荐二者联合用于EVB的一级预防。
目前主张使用NSSB进行胃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
急性EVB的控制急性EVB的处理与急性上消化出血的一般处理原则相同。急性EVB大出血的处理应包括纠正低血容量休克、防止胃肠道出血相关并发症、有效控制出血、监护生命体征,考虑ICU条件下进行治疗。对于急性EVB少量出血,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可于普通病房进行治疗和观察。在维护好生命体征的基础上,可进行药物、内镜、外科、介入等方面的治疗。
在保证急性EVB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命体征稳定的基础上,强调药物的早期应用,包括:
①质子泵抑制剂(PPI)类药物。对于急性EVB大出血的患者,推荐按照“大剂量静脉用药-标准剂量静脉用药-标准剂量口服用药”的序贯治疗策略。一般情况下,PPI为40~80mg/d,静脉滴注,对于难控制的EVB出血患者,可使用按8mg/h持续静脉给药。早期PPI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出血的控制率,降低再出血风险,同时也可减少EVL后产生的局部溃疡等并发症。
②降低门脉压力药物。主要包括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特利加压素)、十四肽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目前已有充分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针对肝硬化EVB患者,在内镜检查前及时应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可有效控制EVB急性出血,且上述不同药物在对EVB的控制率、再出血率等方面实际效果相当,均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同时,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联合内镜治疗,可显著提高内镜治疗安全性和疗效,减少近期再出血。
③抗生素。抗生素可降低EVB再出血率及出血相关病死率,可作为肝硬化急性EVB出血的辅助治疗。常规首选头孢三代类抗生素,若存在过敏,则可选择喹诺酮类抗生素。
对于药物治疗失败者或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早期实施内镜治疗。内镜下治疗主要包括EVL、硬化剂注射治疗(EIS)、钳夹法或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
EVL的适应证包括: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外科手术等其他方法治疗后食管静脉曲张再发急性出血;既往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LDRF分型D1.0-D2.0曲张静脉适用。
EIS的适应证与EVL基本一致,且在不适宜行EVL时可作为另一治疗选择以供选择。对于难治性静脉曲张出血,且无法采用其他治疗措施时,内镜下覆膜食管支架可作为挽救治疗的手段,具有一定的效果。
TIPS可作为药物、内镜治疗失败患者的挽救治疗措施。此外,对于存在高风险治疗失败的患者(Child-Pugh评分<14的C级患者;Child-Pugh为B级合并活动性出血;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常规药物及内镜下治疗效果不佳;终末期肝病等待肝移植期间发生出血等),强调应早期行TIPS治疗。
外科手术仅作为药物和内镜治疗失败的挽救治疗措施之一,而且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外科手术可作为TIPS治疗失败的挽救治疗。
EVB的二级预防与一级预防相似,EVB的二级预防也包括药物、内镜、介入、外科手术等手段。既往有肝硬化EVB史或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5天后,均需要进行二级预防。
未接受一级预防的患者,可选择NSSB或内镜单独治疗或二者联合治疗进行二级预防。对于已接受NSSB进行一级预防应答不佳或用药不能耐受者,可改为内镜治疗。TIPS、外科手术可作为Child-Pugh分级为A/B级患者药物或内镜治疗失败的挽救治疗,TIPS应使用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对于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者,禁用NSSB。
原发病的治疗EVB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治疗过程,不但要“治标”,更要“治本”,而“治本”就要求对导致肝硬化的原发病进行针对性治疗。目前已知的引起肝硬化的病因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应重视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如抗病毒、缓解胆汁淤积、减轻肝脏炎症等),防止代偿期肝硬化进展为失代偿期,降低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力争实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逆转。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尚玉龙韩英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